嬰兒腹股溝斜疝可能是鞘狀突未閉、腹內壓增高、腹壁肌肉薄弱、先天性解剖異常、遺傳等因素,需要針對病因治療,可采取的方法有保守觀察、手術治療等。
1. 鞘狀突未閉:嬰兒在胚胎發(fā)育過程中,鞘狀突應在出生前后閉合,若未閉合,腹腔內組織可通過未閉的鞘狀突進入腹股溝區(qū)形成斜疝。對于 1 歲以內嬰兒,有自行愈合可能,可使用疝氣帶壓迫,避免疝內容物突出,如小兒疝氣帶。若 1 歲后仍未愈合,考慮手術治療,如疝囊高位結扎術。
2. 腹內壓增高:嬰兒經??摁[、咳嗽、便秘等會使腹內壓力升高,促使腹腔臟器經腹股溝管突出形成疝。盡量減少嬰兒哭鬧,及時治療咳嗽,如遵醫(yī)囑使用小兒止咳糖漿、氨溴索口服液、肺力咳合劑。對于便秘,可適當增加水分攝入,必要時遵醫(yī)囑使用開塞露。
3. 腹壁肌肉薄弱:嬰兒腹壁肌肉發(fā)育尚未完善,相對薄弱,容易導致腹腔內容物突出形成疝。日常注意保護嬰兒腹部,避免外力碰撞。隨著年齡增長,部分嬰兒腹壁肌肉會逐漸增強。若疝頻繁發(fā)作,可考慮手術加強腹壁。
4. 先天性解剖異常:如腹股溝管較短、內環(huán)寬大等先天性解剖結構異常,增加了腹股溝斜疝的發(fā)生幾率。對于此類情況,若疝較小且無明顯癥狀,可先觀察。若疝較大或出現(xiàn)嵌頓等情況,需及時手術糾正解剖異常,如腹腔鏡下疝修補術。
5. 遺傳:若家族中有腹股溝斜疝患者,嬰兒發(fā)病風險會增加。對于有遺傳傾向的嬰兒,更要密切觀察。若出現(xiàn)疝,根據(jù)具體情況選擇保守或手術治療。
若發(fā)現(xiàn)疝塊突然增大、變硬、不能回納,嬰兒哭鬧不止等異常,應立即就醫(yī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