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脈瘀滯性潰瘍是由于下肢靜脈回流障礙,導致局部組織缺氧、營養(yǎng)不良,進而發(fā)生皮膚潰瘍的一種疾病。
這種潰瘍多發(fā)生在小腿中下段,尤其是足踝上方。其發(fā)病機制主要是靜脈瓣膜功能不全或深靜脈血栓形成等,使得靜脈血液回流受阻,靜脈內壓力升高,血液中的液體和代謝產物滲出到周圍組織中,引起組織水腫、缺氧和炎癥反應。長期的靜脈瘀滯會導致皮膚和皮下組織的營養(yǎng)障礙,皮膚變薄、彈性降低,容易受到損傷。一旦皮膚出現破損,由于局部血液循環(huán)不良,傷口難以愈合,容易形成潰瘍。
靜脈瘀滯性潰瘍的臨床表現為患肢腫脹、沉重、疼痛,皮膚出現色素沉著、濕疹,潰瘍邊緣不規(guī)則,底部為肉芽組織,常有滲出液。診斷主要依靠病史、臨床表現和下肢靜脈超聲等檢查。
對于靜脈瘀滯性潰瘍的治療,首先要解決靜脈回流問題,如穿彈力襪、進行靜脈腔內激光治療或手術治療等。同時,要對潰瘍進行局部處理,包括清潔創(chuàng)面、去除壞死組織、應用敷料促進愈合等。還需要控制感染,改善局部血液循環(huán)。
在日常生活中,患者應注意避免長時間站立或久坐,適當抬高患肢,促進靜脈回流。保持皮膚清潔,避免搔抓皮膚,防止損傷。如果出現下肢腫脹、疼痛等癥狀,應及時就醫(yī),遵循醫(yī)生的建議進行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