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生兒額頭上長小水泡可能是生理出汗、新生兒痤瘡、痱子、濕疹、病毒感染等因素,需要針對病因治療,可采取的方法有日常護理、藥物治療等。
1. 生理出汗:新生兒新陳代謝旺盛,汗腺功能發(fā)育不完善,若所處環(huán)境溫度過高、包裹過厚,就易出汗,導致額頭出現小水泡。一般降低環(huán)境溫度,減少包裹,用溫水輕輕擦拭額頭,保持皮膚清潔干爽,小水泡會逐漸自行消退。
2. 新生兒痤瘡:受母體激素影響,新生兒體內雄激素水平升高,導致皮脂腺分泌旺盛,堵塞毛孔引發(fā)痤瘡樣小水泡。通常無需特殊處理,注意皮膚清潔,避免擠壓。癥狀較重時,可遵醫(yī)囑外用維A酸乳膏、過氧苯甲酰凝膠、夫西地酸乳膏。
3. 痱子:在高溫悶熱環(huán)境下,汗液排出不暢,滯留在汗腺導管內,導致汗腺導管破裂,汗液外溢形成痱子。要保持室內通風涼爽,給新生兒穿寬松透氣衣物,勤洗澡,可遵醫(yī)囑外用爐甘石洗劑、痱子粉、氧化鋅軟膏。
4. 濕疹:可能與過敏、皮膚干燥等有關,表現為額頭小水泡伴瘙癢。需避免接觸過敏原,保持皮膚濕潤,可遵醫(yī)囑外用丁酸氫化可的松乳膏、地奈德乳膏、除濕止癢軟膏。
5. 病毒感染:如單純皰疹病毒等感染,可出現成簇小水泡。應注意隔離,防止交叉感染,可遵醫(yī)囑外用阿昔洛韋乳膏、噴昔洛韋乳膏、重組人干擾素α2b凝膠。
要密切觀察新生兒小水泡的變化,包括數量、大小、顏色等。若小水泡持續(xù)增多、破潰、滲液,或新生兒出現發(fā)熱、精神萎靡等異常,應及時就醫(yī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