失用癥常見類型有肢體運動性失用、觀念運動性失用、觀念性失用、結構性失用、穿衣失用等。
1. 肢體運動性失用:指患者不能執(zhí)行簡單的有目的動作,如不能按指令做伸舌、吹口哨等動作,雖能理解指令含義,但肢體執(zhí)行動作時出現障礙,多與支配肢體運動的腦區(qū)病變有關。
2. 觀念運動性失用:患者能理解動作的目的和意義,也知道如何完成動作,但在實際執(zhí)行時卻出現錯誤,常表現為動作順序顛倒、動作笨拙等,病變多累及優(yōu)勢半球緣上回、胼胝體前部等部位。
3. 觀念性失用:患者對復雜動作的觀念和計劃能力受損,不能正確組織各個動作成分以完成有目的的活動,如在進行刷牙動作時,可能會將牙膏擠在手上而不是牙刷上,多由雙側大腦半球病變引起。
4. 結構性失用:患者在空間關系的認知和構建能力方面存在缺陷,不能將各個部分組合成一個完整的整體,如不能正確臨摹簡單圖形、搭建積木等,常見于頂葉病變。
5. 穿衣失用:患者在穿衣過程中出現困難,不能正確判斷衣服的上下、前后,分不清左右,無法將胳膊伸進袖子等,多與右側頂葉病變有關。
當出現失用癥相關表現時,應及時就醫(yī)進行全面評估和診斷。醫(yī)生會根據具體病情制定個性化的康復訓練方案,通過針對性訓練幫助患者改善功能。日常中要積極配合康復治療,保持良好心態(tài)和規(guī)律作息,以促進恢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