腔隙性腦梗塞是一種常見的腦血管疾病,是指大腦半球或腦干深部的小穿通動脈,在長期高血壓等危險因素的基礎上,血管壁發(fā)生病變,導致管腔閉塞,形成小的梗死灶。這些梗死灶的直徑一般在0.2至15毫米之間,多為多發(fā)性。
腔隙性腦梗塞的病因主要是高血壓、動脈硬化。長期的高血壓會導致小動脈和微小動脈壁的脂質透明變性,管腔變窄,當出現(xiàn)血流動力學異常時,容易形成梗死。糖尿病、高血脂、吸煙、酗酒等因素也可能增加腔隙性腦梗塞的發(fā)病風險。
腔隙性腦梗塞的癥狀往往較輕,可能表現(xiàn)為純運動性輕偏癱、純感覺性卒中、共濟失調性輕偏癱、構音障礙 - 手笨拙綜合征等。由于癥狀不典型,容易被忽視。如果懷疑有腔隙性腦梗塞,應及時進行頭顱CT或磁共振成像MRI等檢查,以明確診斷。
對于腔隙性腦梗塞的治療,主要包括控制危險因素,如控制血壓、血糖、血脂,戒煙限酒等;同時,可根據(jù)病情給予抗血小板聚集、改善腦循環(huán)等藥物治療。如果病情較重,可能需要住院治療。
在日常生活中,患有腔隙性腦梗塞的患者應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。飲食要清淡,多吃蔬菜、水果,少吃油膩、辛辣食物。適量運動,如散步、太極拳等,有助于增強體質。保持良好的心態(tài),避免情緒激動和過度勞累。定期進行體檢,監(jiān)測血壓、血糖、血脂等指標,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