缺血性心臟病常用藥物有抗血小板藥物、他汀類藥物、β受體阻滯劑、硝酸酯類藥物、血管緊張素轉(zhuǎn)換酶抑制劑等。
1. 抗血小板藥物:通過抑制血小板聚集,降低血栓形成風險,預防心肌梗死等嚴重心血管事件。常見的如阿司匹林,能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環(huán)氧化酶,減少血栓素A2生成,從而抑制血小板聚集;氯吡格雷則通過抑制血小板P2Y12受體,發(fā)揮抗血小板作用,常用于不能耐受阿司匹林或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。
2. 他汀類藥物:主要作用是降低血脂,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-C,穩(wěn)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,延緩斑塊進展,減少心血管事件發(fā)生。像阿托伐他汀、瑞舒伐他汀等,能抑制羥甲基戊二酰輔酶AHMG-CoA還原酶,減少膽固醇合成,長期服用可改善患者預后。
3. β受體阻滯劑:可減慢心率、降低心肌收縮力、減少心肌耗氧量,緩解心絞痛癥狀,提高患者運動耐量。常用的有美托洛爾、比索洛爾等,通過阻斷心臟β受體,抑制交感神經(jīng)興奮,適用于勞力性心絞痛患者,還能降低心肌梗死后患者死亡率。
4. 硝酸酯類藥物:能擴張冠狀動脈,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,改善心肌供血,緩解心絞痛發(fā)作。例如硝酸酯類藥物,舌下含服后迅速起效,可在心絞痛急性發(fā)作時快速緩解癥狀;硝酸異山梨酯作用時間較長,可用于預防心絞痛發(fā)作。
5. 血管緊張素轉(zhuǎn)換酶抑制劑:可抑制血管緊張素轉(zhuǎn)換酶,減少血管緊張素Ⅱ生成,擴張血管,降低心臟后負荷,改善心肌重構(gòu)。如依那普利、貝那普利等,對合并心力衰竭、高血壓的缺血性心臟病患者有較好療效,能降低心血管事件風險。
缺血性心臟病患者用藥需嚴格按照醫(yī)生指導,根據(jù)自身病情、身體狀況等因素選擇合適藥物及劑量。同時要注意監(jiān)測藥物不良反應,定期復查心電圖、血脂、肝腎功能等指標,以便及時調(diào)整治療方案。